陳瑞芳老師提問: 近日到宜蘭黃政莊的家,與宜蘭區的學員做一些分享與敍舊,也討論一下種稻發生的狀況,也看到從KKF第一年在宜蘭首次做種稻實驗的伙伴林崑陵先生和宜大的陳永松老師,黃政莊,至今已經10年了!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同時也證實KKF的技術,稻米確實可以在不用化學藥劑化肥的情況之下種植成功。 同時我也提出在桃園龍潭的傅嘉全在轉型成KKF之後所種植的台梗9號,很成功地種植了四五年,一直到兩年前,因為產銷班的要求改種高雄147,結果因為稻種不適應北部的寒冷溫度以及陽光沒有南部充足,而產生很嚴重的稻熱病和白葉枯病。他們已經有慈心有機認證,土壤也施用微生物菌水7,8年,也許我可以和泰國的Daycha先生聯絡,找到為什麼在改變稻種之後會產生這麼多的問題?基本原因是沒有適地適種,這是主要因素。 但是我的疑問是,一塊土地在施放多樣性的微生物菌水七,八年,為什麼在改變稻種之後會產生這麼大的不適應性?7,8年前傅嘉全在由慣行轉成KKF之後,6分地的慣行有稻熱病,田梗之隔鄰田的6分KKF田則完全沒有稻熱病,而且完全適應,成長健康。這個問題農改場的回答是,高雄147不適應北部的氣候。但是沒有想到二年的種植,病害一直沒有改善。計劃明年再回到台梗9號。 有人可以提供意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