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洪耀明教授」標籤的文章

東華大學農業永續 KKF微生物農法 廚餘減碳土壤再生

圖片
在花蓮縣環保局補助支持下,由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洪耀明教授主持之「KKF微生物菌水與廚餘液態處理示範計畫」,於7月完成收割試驗田水稻,並自2025年6月23日至7月23日順利完成 五場實作型教學課程 ,展現社區型廚餘去化與碳減量的具體研究成果。 本計畫導入泰國米之神基金會(Khao Kwan Foundation, KKF)所倡議之自然農耕技術與精神,強調友善土地、減少環境破壞與污染的永續農法。透過天然菌源培養、好氧發酵與液肥回用技術,將日常廚餘轉化為可直接施用於農田的有機液態肥料,結合環境教育與資源循環的雙重效益。 五場課程由東華大學理工學院副院長 張瑞宜 教授、環境暨海洋學院 洪耀明 教授,以及「新良食.淨土文化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 陳瑞芳 老師共同授課與實地操作示範,並與南華大學陳柏青院長合作,學員涵蓋社區居民、環境教育工作者、學校教師與農民代表。課程內容包括菌水製備、廚餘投料、供氧管理與液肥應用等關鍵技術,並深入探討好氧發酵在抑制甲烷(CH₄)排放方面的成效,突顯其在降低溫室氣體與全球暖化潛勢(GWP)方面的重要應用價值。 為驗證實地應用成效, 東華大學 與 「新良食.淨土文化推廣協會」 合作,在花蓮縣吉安鄉設置KKF農法示範試驗田,並於7月完成第一期稻作收割。實地觀察結果顯示,施用菌水液肥能有效降低病蟲害發生率與化學肥料使用量,同時提升農地健康與碳效益。 此外,團隊於2025年5月前往宜蘭縣,執行田區土壤品質分析,比較實施四年KKF農法之有機田區與慣行農法田區的差異。 結果顯示,KKF有機田區的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達4.72%,顯著高於慣行田區的3.81%,證實土壤碳儲存潛力與微生物活性明顯提升,展現高度的再生能力與固碳潛能。 展望未來, 東華大學碳中和研究中心 將以本次KKF試驗成果為基礎,持續推動微生物菌水與廚餘液肥技術導入各級學校、政府機關與社區場域,協助建立菌水自製與液肥轉化流程,並培育基層操作人才,打造具擴散性與永續性的農業轉型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 東華大學永續發展中心 已正式加入全球「 千分之四倡議 (4 per 1000 Initiative)」,響應聯合國提升土壤有機碳0.4%以對抗氣候變遷之全球行動。校方亦規劃於本年度提出該倡議下的國際合作計畫申請,提交KKF實證成果與區域擴散構想,讓世界看見臺灣在土壤碳匯與低碳農業上的實質貢獻...

陳瑞芳老師就「洪耀明教授的英文期刊論文:Defending Earth’s terrestrial microbiome(捍衛地球的陸域微生物群)」發表看法

捍衛地球的陸域微生物群(Defending Earth’s terrestrial microbiome) 作者:Colin Averill、Mark A. Anthony、Petr Baldrian、Felix Finkbeiner、Johan van den Hoogen、Toby Kiers、Petr Kohout、Eliane Hirt、Gabriel Reuben Smith 與 Tom W. Crowther 中文摘要: 微生物生命代表了地球生物多樣性的主要部分。 來自醫學、林業等不同領域的科學家持續探索微生物群如何驅動植物、動物及整體生態系統中至關重要的宏觀過程。然而,我們正逐漸意識到地球的微生物生物多樣性正面臨威脅。 本文主張應積極保育與恢復土壤微生物生命,並將微生物多樣性納入糧食與森林等管理地景之中,特別著重於土壤真菌的角色。我們分析了80項實驗, 發現恢復原生微生物群落能使植物生物量平均增加64%。 農業與林業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土地使用方式,在這些管理地景中提升微生物多樣性,不僅有助於改善與穩定作物產量,也是建立微生物生命「儲水庫」而非「沙漠」的重要機會。 當市場開始導入微生物工程至生態系統管理中,我們有機會避免地上生態系統過去常見的錯誤,例如過度依賴單一高效微生物菌株,導致生態系統對病原體與極端事件更為脆弱。善用地球微生物多樣性的廣度,有潛力徹底改變生態系統管理的方式,但前提是我們必須學會如何有效監測與保育地球的微生物群落 此期刊為國際頂尖期刊,翻譯摘要如上,其論點中支持 微生物多樣性,認為單ㄧ高效菌種,導致生態系統對病原體與極端事件更爲脆弱。 作者根據80項實驗,提出微生物多樣性,挑戰商業化之單ㄧ高效菌種。 KKF生產的是多樣性微生物。

東華大學擬提交「KKF實證成果與區域擴散構想」國際合作計畫申請

  東華大學農業永續 KKF微生物農法 廚餘減碳土壤再生 在花蓮縣環保局補助支持下,由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洪耀明教授主持之「KKF微生物菌水與廚餘液態處理示範計畫」,於7月完成收割試驗田水稻,並自2025年6月23日至7月23日順利完成五場實作型教學課程,展現社區型廚餘去化與碳減量的具體研究成果。 本計畫導入泰國米之神基金會(Khao Kwan Foundation, KKF)所倡議之自然農耕技術與精神,強調友善土地、減少環境破壞與污染的永續農法。透過天然菌源培養、好氧發酵與液肥回用技術,將日常廚餘轉化為可直接施用於農田的有機液態肥料,結合環境教育與資源循環的雙重效益。 五場課程由東華大學理工學院副院長張瑞宜教授、環境暨海洋學院洪耀明教授,以及「新良食.淨土文化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陳瑞芳老師共同授課與實地操作示範,並與南華大學陳柏青院長合作,學員涵蓋社區居民、環境教育工作者、學校教師與農民代表。課程內容包括菌水製備、廚餘投料、供氧管理與液肥應用等關鍵技術,並深入探討好氧發酵在抑制甲烷(CH₄)排放方面的成效,突顯其在降低溫室氣體與全球暖化潛勢(GWP)方面的重要應用價值。 為驗證實地應用成效,東華大學與「新良食.淨土文化推廣協會」合作,在花蓮縣吉安鄉設置KKF農法示範試驗田,並於7月完成第一期稻作收割。實地觀察結果顯示,施用菌水液肥能有效降低病蟲害發生率與化學肥料使用量,同時提升農地健康與碳效益。 此外,團隊於2025年5月前往宜蘭縣,執行田區土壤品質分析,比較實施四年KKF農法之有機田區與慣行農法田區的差異。結果顯示,KKF有機田區的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達4.72%,顯著高於慣行田區的3.81%,證實土壤碳儲存潛力與微生物活性明顯提升,展現高度的再生能力與固碳潛能。 展望未來, 東華大學碳中和研究中心 將以本次KKF試驗成果為基礎,持續推動微生物菌水與廚餘液肥技術導入各級學校、政府機關與社區場域,協助建立菌水自製與液肥轉化流程,並培育基層操作人才,打造具擴散性與永續性的農業轉型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東華大學永續發展中心已正式加入 全球「千分之四倡議(4 per 1000 Initiative)」 ,響應聯合國提升土壤有機碳0.4%以對抗氣候變遷之全球行動。校方亦規劃於本年度提出該倡議下的國際合作計畫申請,提交KKF實證成果與區域擴散構想, 讓世界看...

洪耀明最新研究指出,宜蘭KKF試驗田土壤採樣分析得知其有機質與碳含量較高

圖片
東華大學洪耀明教授發文: 因爲瑞芳堅持,及眾多人付出,終於有收穫。 KKF試驗田收割 昨天(2025年7月19日)去慈濟基金會阿貴師兄的家,確認家旁約0.7分地,作為KKF試驗田。

東華大學的洪耀明教授2025年4月23日到宜蘭三星鄉吳寶玉的農場安裝KKF成果研究儀器

圖片
東華大學的洪耀明教授,在4月23日帶兩位博士生到宜蘭三星鄉吳寶玉的農場去探訪: 先找,1. 可供分析之KKF水稻田及慣行水稻田,2. 氣象站設置位置,建議附近無遮蔽物,離農場不要太遠,可以有電源供應,樓頂陽台OK,我這次只會採土樣,分析有機質差異,及土壤質地,下次才會安裝儀器。試驗需要能配合,讓團隊觀測至少到明年底。 希望經過一年多量測,能夠真正讓KKF成果,躍上國際。也希望能夠透過研究,讓KKF更廣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