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芳老師就「洪耀明教授的英文期刊論文:Defending Earth’s terrestrial microbiome(捍衛地球的陸域微生物群)」發表看法
捍衛地球的陸域微生物群(Defending Earth’s terrestrial microbiome)
作者:Colin Averill、Mark A. Anthony、Petr Baldrian、Felix Finkbeiner、Johan van den Hoogen、Toby Kiers、Petr Kohout、Eliane Hirt、Gabriel Reuben Smith 與 Tom W. Crowther
中文摘要:微生物生命代表了地球生物多樣性的主要部分。來自醫學、林業等不同領域的科學家持續探索微生物群如何驅動植物、動物及整體生態系統中至關重要的宏觀過程。然而,我們正逐漸意識到地球的微生物生物多樣性正面臨威脅。
本文主張應積極保育與恢復土壤微生物生命,並將微生物多樣性納入糧食與森林等管理地景之中,特別著重於土壤真菌的角色。我們分析了80項實驗,發現恢復原生微生物群落能使植物生物量平均增加64%。
農業與林業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土地使用方式,在這些管理地景中提升微生物多樣性,不僅有助於改善與穩定作物產量,也是建立微生物生命「儲水庫」而非「沙漠」的重要機會。
當市場開始導入微生物工程至生態系統管理中,我們有機會避免地上生態系統過去常見的錯誤,例如過度依賴單一高效微生物菌株,導致生態系統對病原體與極端事件更為脆弱。善用地球微生物多樣性的廣度,有潛力徹底改變生態系統管理的方式,但前提是我們必須學會如何有效監測與保育地球的微生物群落
此期刊為國際頂尖期刊,翻譯摘要如上,其論點中支持 微生物多樣性,認為單ㄧ高效菌種,導致生態系統對病原體與極端事件更爲脆弱。
作者根據80項實驗,提出微生物多樣性,挑戰商業化之單ㄧ高效菌種。
KKF生產的是多樣性微生物。
陳瑞芳老師回饋意見:
謝謝洪老師所提供的資料,甚為精闢,也解釋了大自然平衡的關鍵在微生物菌,這也是自地球這個有機體能夠自我消滅及生長的關鍵。
其實在我學習KKF自然農法的過程中,泰國的Daycha老師主張的就是,以自然界現有的生物,自可修復大自然,這是宇宙的機制,也是大自然的奧妙,只是我們人類不知道。大自然的機制是要所有的物種都能存活下去,而不是滅絕,因此他們之間要得到平衡,包括人類。
讓人類開始噴灑農藥,除草劑,化學肥料的時候,破壞的是土壤裡的微生物菌,因此植物的根系容易受到細菌的侵擊,當生態環境被破壞之後,外在的蟲害就會多到無法控制。
因此KKF的兩大技術之一,就是將保存在森林裡的原有微生物菌培養之後,再放回到被破壞的土壤中,當土壤中微生物菌的種類及數量恢復到原有的狀態,那麼土壤就被修復了,外在的生物環境也會逐漸修復而平衡。
另外一個技術就是選種,再保存下來。
現在關於KKF 的技術,並沒有太多文字紀錄以及科學數據,我也是從Daycha那裡口耳相傳學習而得。因此也希望與機會將它記錄下來,以及得到一些驗證。
我在課堂上常常會講一個故事,就是在200年前英國的一個實驗室,研究員忘了將培養皿放到冰箱中,隔天在培養皿上就出現一些細菌,再過幾天,在細菌的旁邊有產生的一種微生物菌,就將這些細菌消滅了,這些就是所謂的抗生素。因此當有細菌出現的時候,抗生素也是微生物菌的一種,就會出現來消滅這個細菌,因此地球的動物以及植物得以保持目前的平衡健康狀態。所有的製藥公司,就是在做各種研究,找到能夠消滅各種細菌的抗生素,因此他們的成本都是花在從自然界尋找能夠抑制這個病毒的抗生素,因此初期的開發費是很高的,但是微生物菌是免費的,自然存在水,空氣,土壤中。
當農作物的生長環境沒有足夠的多樣性微生物菌來幫助它從土壤裡吸收養分,轉化養分,形成它自己的養分,並且在微量元素及礦物質的催化下產生抗體,那麼環境裡的病害蟲害就來了。在這個時候,用單一的微生物菌去消滅細菌或是蟲害,就像是我們在使用抗生素一樣,是非常有效的,但這只能短期使用,而非長期使用,否則自身就失去產生抗體的能力,而且會造成土壤環境生態的不平衡。
因此, KKF自然農法在推廣的中心點是,用大自然來修復自然,順應自然法則,恢復土壤及環境的原有狀態,讓所有物種都得到平衡,也包括人類,共生共榮。
在台灣希望推廣KKF的目的,就是讓更多人從自然的角度來看問題,一起學習。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