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林乃君副教授2013年化驗幾種土壤微生物菌水的參考報告
陳瑞芳老師表示:附上在2013年由台大林乃君副教授幫我們化驗的幾種微生物菌水的成分,請參考(下面小字有林老師的說明)。
其中第六頁的下面有註明:在PCA plate上會有很多很小, 透明的菌落,由於多到無法記數,所以以NTC 記錄之。
三、台大林乃君老師為KKF自然農法在台推廣化驗的本土微生物菌水報告參考
1、0 1/02/2013
檢體 |
檢體名稱 |
菌種 |
數目 |
|
1 |
乾式醱酵基質1 (蘭陽平原未破壞土地) |
真菌(絲狀) |
3.35x107cfu/g |
2012/12/24 |
酵母菌 |
1.64x107cfu/g |
|||
細菌 |
4.47x10 cfu/g |
|||
2 |
雙連埤微生菌 |
真菌(絲狀) |
2x10 cfu/mL |
2012/10/25 |
酵母菌 |
3.5x10cfu/mL |
|||
細菌 |
8.1x10 cfu/mL+TNTC* |
|||
3 |
複製菌液 (邱錦和老師)2 |
真菌(絲狀) |
1x10 cfu/mL |
2012/12 (2013/1/1 採樣) |
酵母菌 |
2x10cfu/mL |
|||
細菌 |
1.5x10&cfu/mL+TNTC |
|||
4 |
複製菌液 (林如貞) |
真菌(絲狀) |
none 2012/12 |
(2013/1/1 採樣)
|
酵母菌 |
4.9x10 cfu/mL |
|||
細菌TNTC |
|
|||
5 |
複製菌液 (彭雲明老師) |
真菌(絲狀) |
none |
2012/12 (2013/1/2採樣)
|
酵母菌 |
7.9x10 cfu/mL |
|||
細菌TNTC |
|
|||
6 |
複製菌液 (鄭誠漢老師) |
真菌(絲狀) |
none |
2012/12 (2013/1/2採樣) |
酵母菌 |
9.2x10*cfu/mL |
|||
細菌TNTC |
|
|||
7 |
鳳梨酵素 (林如貞) |
真菌(絲狀) |
none |
2012/12 (2013/1/2採樣) |
酵母菌 |
3x10 cfu/mL |
|||
細菌 |
2.5x10*cfu/mL |
|||
8 |
中嶺山菌土(原始土壤先經乾式,再經濕式醱酵。培養第三代) |
真菌(絲狀) |
none |
|
酵母菌 |
1.3x10 cfu/mL |
|||
細菌 |
1.8x10 cfu/mL+TNTC |
|||
9 |
雙連埤菌土 |
真菌(絲狀) |
none |
2012/11/25 |
酵母菌 |
2x10 cfu/mL |
|||
細菌 |
7.8x10&cfu/mL+TNTC |
|||
10 |
烘爐地菌土 (第三代) |
真菌(絲狀) |
1.5x10 cfu/mL |
2012/11/25 |
酵母菌 |
2x10*cfu/mL |
|||
細菌 |
2x10cfu/mL |
2 、 10/23/2013
|
絲狀真菌 |
酵母菌 |
細菌** |
乳酸菌 |
阿里山土樣 |
135 |
7.1x105 |
1.7x107 |
1.2x107 |
花蓮玉里土樣 |
870 |
4.5x105 |
1.5x107 |
1.2x107 |
南投竹山 |
0 |
5.2x105 |
1.4x107 |
2.5x107 |
※當時沒有進行再培養,故無法判斷絲狀真菌是那一種真菌,但很確定不是木黴菌。
**細菌(包含乳酸菌)當中,並未發現有枯草桿菌的存在,大多數應為乳酸菌。
&菌數量理應少於細菌數量,但該樣品可能在操作時沒有混勻,造成如此
乳酸菌
A-C:阿里山腐質土200g+米糠 100g+糖蜜1kg+水20L;混合後菌水
D-1-F-1:阿里山質土200g+米糠100g+糖蜜1kg+水20L+海草粉50g+低蛋白乳清粉100g,混合後菌水
D-2-F-2:阿里山腐質土200g+米糠100g+糖蜜1kg+水20L;菌水上面白色物體
|
絲狀真菌 |
酵母菌 |
細菌** |
乳酸菌 |
A |
103 |
3x106 |
2.2x107 |
1.8x107 |
B |
47 |
1x106 |
5.8x107 |
3.2x107 |
C |
4x103 |
5.7x105 |
2.9x107 |
1.7x107 |
D-1 |
7x103 |
1.3x106 |
4.6x107 |
1.9x107 |
E-1 |
0 |
2.2x104 |
5.4x107 |
2.7x107 |
F-1 |
3x103 |
1.6x106 |
4.4x107 |
7.8x107 |
D-2 |
7x103 |
2.7x106 |
4.7x107 |
1.6x107 |
E-2 |
0 |
2.9x106 |
7.6x107 |
2.5x107 |
F-2 |
37 |
5.3x106 |
7x107 |
1.4x107 |
*絲狀真菌均為同一種,進行ITS序列定序分析後確認為Galactomyces Geotrichum (白地霉菌株)。無木徽菌。
**細菌當中,並未發現有枯草桿菌的存在,大多數應為乳酸菌。
老實說,在自然農法的運用,我個人認為無需知道微生物菌的種類,只要知道它的來源是沒有污染的,原始多樣性的,用它來恢復土壤的原始狀況,任由他們自由發展,達到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不需要做過多的干預或是篩選特殊菌種。
因為大自然是奇妙的,就像我們身體的DNA,你無需了解每一個DNA的作用,它很自然的存在在不同的人種裡面,卻有相同的功能,而且運用的非常精準無誤。
自然農法是我們的老祖先,經過數百年的觀察,才發現自然界自有它平衡的法則,地球是個有機體,會自我生長及死亡,所以只要不去破壞大自然,或是恢復大自然原有的生機,那麼就任其發展。
小編補充:
西方科學講純性,東方哲學看通性。而分科益細的研究,永遠難以探究整體通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