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芳老師強調KKF自然農法乃是回歸大自然、共生共榮而修復土壤的農法
以下是最近一位關注農法先生的提問:
我沒有要找麻煩,只是提出一些觀點提供大家思考:
- 一、有機質會不會越來越少?
- 二、有機質分解完了要怎麼辦?
- 三、如果要補充有機質該如何補?
- 四、如果不補充有機質該如何對策是好?
- 五、有機質分解的過程就是作物生長之所需嗎?這裡面要討論的是量、時間、比例?
- 六、關於前述有機質分解時間、量與比例議題,事實上還是要考量不同有機質、不同天候條件、不同季節、不同土壤特質、對應不同作物狀況會是如何?
在此回應我的看法:
首先,我們不要把問題想得那麼複雜。在我的經驗裡,上過越多有機課程的學生,他們反而會被科學論證技數據所局限,而無法用心去體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因為自然農法的精髓,就是用最平常的心去體會人及所有生物在自然界裡的角色。剛好今天我和宜大的陳永松老師談到香港一位學者的觀點,我也提到我的看法如下:
我在這學習的12年間我也常常找機會到比較自然的環境去放空幾天,讓自己感受大自然以不同的相貌陳現在地球上,感受大自然的律動,與內我的連結。
而我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地球本身就在進行自我消長,是人類的破壞讓大自然失去平衡,但是所有修復大自然的能力也蘊藏在其中,只是我們沒有發現。
所以,上帝在創造這個地球的時候,已經給予我們這個最可貴的禮物,就是存在這個地球上所有的微生物菌,只要維持共生共榮,保持平衡,恢復原有的土壤狀態,地球就逐漸被修復。
所以我一直反覆強調這一點,但是長期被科學理論影響的農夫,是很難了解的,反而是友善小農,越是沒有上太多課程的農夫比較能夠體會自然農法的律動,在實作的過程中成效也比較明顯。這也是能量的連結,農夫與土地及作物更和諧的展現。
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消長循環,都要靠微生物菌來完成,這不是很奇妙嗎?當所有的物質被分解成最小單位回歸土壤的時候,會再被吸收合成新的生命,所以這些元素一直都在不同的形式form 循環,那不就沒有你我的區別, 一切合一嗎?
若以基督教的概念來看,就是回歸神,回歸上帝,回到本源。
下面再繼續解答KKF農法的技術操作。
KKF農法的技術,就是將每一季稻子收成之後的稻桿放到田裡面,每一分地再加20公升的微生物菌水分解約4-6 週,稻頭才能充分的分解,這是一個回歸的概念。
加入來自山上沒有被破壞的最原始狀態的多樣性微生物菌的目的,就是讓這些功能比較完整的微生物菌來幫助分解稻桿,同時在插秧之後,這些得到養分而不斷成長的微生物菌留在在土壤裡面,會幫植物的根系從土壤裡面吸收養分,轉化,催化形成自己的養分,同時在得到微量元素和礦物質的催化,就會形成自己的抗體。
在一個自然的狀態,若是沒有人為的添加任何的有機質,植物基本上仍然可以成長,不似慣型,因過量的肥料造成產量爆增。
每一季田裡所留下來的稻桿再回歸到土壤裡,微生物菌以此為食物,就會不斷地在田裡面生長,若沒有再增添其他的有機質,例如蔬菜果皮(也可添加一種含氮的樹葉叫鹿仔草,忘記名字了),在種植的過程中也沒有添加自製的液肥或是有機肥,在這種自然的狀態下稻子的收成量是慣型的60%。
最近我問了新竹的嚴啓夢和台南菁寮的莊猛仲,他們都是用KKF種植水稻約10年的學員。在插秧之前,他們除了加入原有的稻桿和微生物菌水之外,因為工作忙碌,他們並沒有添加任何的其他肥料,稻子的收成一直維持在慣行的60%。以前李榮宗老師添加數次自製魚肥,產量可以提高到80%,稻子的特性是需要肥料的,而且土地的肥力正常情況只能能夠達到60%,添加肥料之後才能達到80%。慣行農法使用過多的肥料而達到的產量,我們在這裡就不用提了,因為那不是常態。我這樣解釋過後,相信大家都很明白。
大家設想一下,如果在這個地球上沒有人類,所有的植物,生物,不是都是在最自然的狀態下生長消滅嗎?在大自然的規律𥚃,一些都是共生共榮,平衡的自然法則,那有儀器分析及科學數據呢?
大家都已經用此農法實作多年,若能將講義拿出來好好的再細讀,自然農法的精髓就在其中,這會帶給大家很多的幫助。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