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稻共生實驗田的開溝問題
魚稻共生實驗田 田區入水第一塊田週邊挖溝 放養鯉魚 烏鰡吃螺
水芙蓉再苗區會搶肥份 在溝區可以當魚的遮蔽物 防鳥害 過多的水芙蓉撈起覆蓋在田埂防雜草 爛掉當肥料
鯉魚吃小螺的功力也很好 上期放約20多條2-4斤的烏鰡 鯉魚10多條 福壽幾十條 水鳥日夜守候 被啄死不少 烏鰡損一半其牠未估計 螺害減少 稻子也漂亮很多 這期用怪手把溝加深至膝蓋水深 插完秧再多進魚 這次會加放草魚看能不能抑制水芙蓉 打田時比較要注意要保持溝邊距離 不然土會被推回溝裡 田區一分以下水源不穩定的田 不建議這種做法
曬田降低水位而已 溝夠深就不影響魚的生活空間 實際去做就有答案 光聽跟說不會有進度 我帶過很多個退休想務農的 理論意見一堆 還論年紀比大小 通通被我操到不敢來 只有一個例外 到處跟人論戰 又不用心學 吵輸人就報我名號 真是夠了 講真的 要做農就挽起袖子用點心 還不會做去支援別人出點力 學點功夫 自然做自己的就得心應手
溝深若低於30公分 魚就容易被水鳥攻擊 不然就是跟大陸養稻花魚一樣 稻子上面加網子 不曬田也可以 機器收割較麻煩而已
陳永松教授表示:
挖溝深度應視區域而定,若是挖破儲水的牛踏層則水田不易蓄水,我2010年在員山崩山湖首年種稻時曾在邊角挖溝養魚,但最後即面對如是情況,因此區是新沖積而來的薄土層。
後來轉到深溝與小莊相鄰的那塊坔田就不一樣,但與學生們挖了溝放了魚最後却不知魚所踪,因為那條人工挖的邊溝因水多旋即就塌了,就看不太出有邊溝樣。
但後來到大陸看到侗族的魚稻鴨梯田,因水源不易而梯田就終年蓄水,他們會在田四周挖溝也會在田中央挖十字溝來給魚棲身(印象中他們尚未有福壽螺之害),或在田裡給蓋個竹木架的小魚寮給魚遮蔭。總之挖魚/螺溝應要適地適挖之。
另侗族的魚稻鴨田除了養鯉魚也養草魚,表示魚溝夠深就是。
農友阿民回應:
侗族山區梯田面積應不大,應以人力耕作為主,不適合機耕進出。大陸陡峭地形梯田,仍有人力拉犁,一人在前拉,一人在後推。
陳永松教授表示:
是的,侗族他們是整合魚稻鴨牛林的既有資源,重視森林的保育,多數農家要養牛用以耕犁。
在北印度山區奉行生機互動農法Biodynamic farming的山梯田也是養牛耕犁並加上利用其牛奶製作酪奶。
陳瑞芳老師表示:
謝謝永松老師的分享。 永松老師是宜大動物系教授,有很多經驗及各國的研究成果。記得第一年在宜蘭教課時,就在他的農田看到挖池養魚控制福壽螺的方法。謝謝!
不論是在哪一個國家,我想大部分的農民,尤其是小農,都要看自己的農場環境狀況及土壤狀況,以及資材的取得是否方便,以及產銷的順暢,才能夠決定要如何來進行耕種,目的還是要以省錢,省工,易操作,有效為主。 只要農夫有堅定的信念,要做友善耕作,再肚量自己的能力,人力,以及資金的時候,自然就會轉向從自然界得到現有的資源,不必再花金錢向肥料行購買。當我們觀察自然界,也就是地球所提供給我們的資源時,再加上承傳從老祖宗得來的經驗,我們會發現,地球提供我們豐富的資源,俯拾皆是。不但是人類的飲食所需,我們所種植的農作物所需要的養分,全部還是來自然界,絕對不是化學工廠所生產的化學肥料。假如能夠再深入去體會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其實我們都可以找到答案,地球得以生生不息,有自我修復的能力,就是來自於所有的物種之間的平衡。 在學了自然農法之後,我覺得我也從自然界得到很多人生的啟示,做起事來,也能夠順勢而為,就順利通暢多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