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農友分享水稻田轉作KKF自然農法後雜草減少並產量增加
陳瑞芳老師表示:
在桃園,傅嘉全和我們分享他這幾年由慣行轉成KKF自然農法之後,剛開始為了控制雜草在早上上班之前下午下班之後,親手下田拔雜草,再將雜草塞回泥土中,第一期種稻數月,兩手十指指甲都呈黑色壞死,因為長期泡在濕冷水中,隔很久才慢慢長回來。 去(民107)年第一期產量已經接近慣行產量(以包裝出售重量來計算),同時他也發現,以KKF方法種植(除了添加自行培養的微生物菌水,不知是用魚肥蔬果液肥還是有機肥料?)這兩年連雜草也逐漸減少,整個田區已經逐漸驅向自然平衡狀態。雜草自然減少,並利用福壽螺來控制,有機肥不需要施放太多,幾乎沒有病蟲害的發生,就是有,也非常輕微,產量逐漸增加,接近慣行的產量。 我告訴嘉全,其中有一様技術他尚未使用,就是選種,否則成效更好,種水稻完全不費力。 所謂的自然農法,就是讓土壤回到自然健康的狀況,將所有殘餘動植物,透過多樣性微生物的分解,將所有養分元素回到土壤,並且杜絕化學物質的破壞,以適地適種為原則,那麼農作物就會自然健康的成長。 感謝嘉全的分享,經過五年的實作經驗,體會到K K F自然農法確實是可以實踐的!
以下為嘉全的太太采玲的記錄: 老師您好: 用K K F自然農法種植水稻「台稉9號」今年已邁入第五年了。回想這幾年,一甲二的面積從一開始的最低產量2000公斤稻穀,到第四年107年第一期,已大步成長至6000公斤。
最主要的原因是今年雜草控制得很好。整地時把田整平,在第一個月先用水去控制雜草,等秧苗長大後,再將福壽螺經由灌溉水溝進入田裡,因為福壽螺是雜食性動物,這時放入田裡,能夠有效抑制雜草的繁殖,不過同時也要注意螺的數量,數量如果多到無法管控將會帶來副作用。
因自然農法最害怕的就是雜草失控,侵害到水稻的生長,在不使用化學原料的前提下,如何善用大自然的力量儼然成了所有KKF農夫重要的課題,分享我的經驗,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吳竹森傳來傅嘉全的留言:以2018年第一期來換算,6000 公斤的穀碾成白米,有4200 公斤左右。第一期穀較飽滿,碾米率有7 成左右。第二期就比較少,差不多6成5 左右,去年第二期收成也有4200 公斤穀子。換算也有2700 左右公斤的米,以上參考看看。
吳竹森分享:稻穀是烘亁之後的數量。南部和北部產量差異很大,稻米名種也有關係,尤其台稉九號比較難照顧,也容易感染熱稻病,以Kkf自然農法耕作稻熱病就明顯沒有那麼嚴重和危機性,2015年隣田發生嚴重稻熱病,產量減少了30%。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