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友們與陳瑞芳老師探討解決水田所產生的甲烷問題
李榮宗問:近來我在整理水稻栽培產生的甲烷問題。高達12.5%的甲烷來自稻田,造成溫室效應。然而,透過一些管理技術及微生物菌的使用,可減少甲烷的排出。若我的資料整理完畢,可供大家參考使用。我在菁寮會嚴格要求伙伴注意操作,否則,本是愛地球的我們,卻可能因種水稻而破壞地球。
陳瑞芳老師表示:剛剛吳竹森傳來這二篇報導,其中提到產生甲烷的3個原因。
紘偉分享研究報導:
陳瑞芳老師表示:
1,在我的Power point 中,有一張數年前Daycha 先生在花蓮慈濟農場, 手壓在水田產生氣泡的照片。當時的解釋,就是甲烷,沼田氣,是田裡有過多的氮肥而產生的。 2,第二張照片是在宜蘭的黃政莊水稻田旁,有一張很經典的照片,當時我學著Daycha 先生,將田土拿起來聞聞看。有浸泡微生物菌水兩週的,是沒有臭水溝的味道,沒有浸泡微生物菌水的那塊田,那一摌土就有臭水溝的味道。當時Daycha 先生就說, 當我們把微生物菌放到田裡的時候,那些過剩的養分就成為微生物菌的食物,因此某些微生物菌會大量繁殖,當這些過剩的氮肥(或是其他養份)被分解掉,就不會產生臭水溝那樣的臭味。一般的水溝因為有一些養份,有機質流入,才會產生臭味。所以他當場就要小莊放2公升微生物菌水到有臭水溝味的田中,等2週之後再種植。 3. 新聞報導中提到3個原因,第二個是動物糞便,假如在自然界的多樣性微生物菌被工廠化學物質,農藥,化肥破壞殺死,就無法將動物,植物產生的排洩物及身體的代謝物分解轉化,因此廢棄物來不及被分解,造成環境的污染。 4. 新聞報導中第3個原因,這位教授說,可能在自然界分解甲烷的自然化學反應變慢了。為什麼? 就是因為人類施放的各種化學物質太多,破壞了大自然的清道夫(我上課會一直強調),各種多樣性微生物菌,因此很多廢氣,廢棄物不能被分解之故啊!當然,假如人口,生物數量過盛,破壞高於自然界的循環再生能力,環境自然惡化。
- Daycha 先生上課講的看似簡單,其中道理這幾年之間都有被證實。其實KKF農法最易被質疑的,就是沒有分析數據。但是那些有名望的教授學者,靠著高價儀器,就能解讀所有自然界的現象嗎? 微生物菌種類太多太廣,上兆的微生物菌人類了解了多少? 其中複雜的生物牲,化學性功能,如何在植物,動物體內運作? 如何在自然界運作,以維持平衡狀態? 希望大家可以更細心的去實驗Daycha 先生所提出的方法,自會證實。
- 剛剛看了上面〈抑制甲烷菌在於減少水稻根系分泌的化學物質〉的研究報導,感覺現在的學術太依賴機器分析及數據,反而很遷強的去解釋自然界很多無法理解的現象。天地無語,其實答案都在自然中,只是人類一直想以科學來證實所有自然界現象,當然無解。因此我們要做的只有,認識自然,學習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就對了。
- Daycha 先生提到過,我也這麼想 ,以大自然森林所呈現的現有狀態,是物種之間的平衡現象,一切人為的添加物都會造成不平衡。假如人類不過度使用土地,以及大面積增加產量添加過量養份,甲烷排放的問題應該可以減少很多。所有活著的動植物,隨時都在產生呼吸,排汗,排洩物的化謝產物,只有靠著自然界的清道夫微生物菌來分解代謝,其中也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因為厭氧,好氧化的機制太複雜,我想信越是順應自然的狀態,物種自有他們平衡的機制,所以地球的森林才能呈現如此的平衡多様性狀態。因此在KKF的農法中,一直強調"師法自然",用大自然現有的資源,土壤中的微生物菌就是答案,以自然來修復自然。我們只培養,但是不刻意針對好氧菌,厭氧菌,對蔬果田使用,培養時只要增加空氣即可。
李宗榮:
- 目前嘗試用KKF微生物菌方式,尋找硝化菌較豐富的菌源,配合控制酸鹼值及溶氧量的方式,嚴格控管田間管理與菌水菌肥使用及培育方式,進行實驗。希望藉由科學的方式降低稻田排放甲烷。預計比慣行少40%,比有機肥少60%。
- 目前,尚缺學術單位的儀器支援,我已委託朋友代為媒合。相信很快會有成果。唯下期稻的實驗僅在菁寮,但二期稻我想和雲林的朋友合作。因本次實驗中的許多做法,與一般水稻或菌的培育方式大不相同,甚至顛覆許多既有的成規。所以,等實驗完再跟大家報告。若有興趣,可直接與我聯繫。
- 旱田不會產生甲烷。看圖中微生物菌水的菌絲顏色,應是富含硝化菌類,此菌偏酸,但能分解有機蛋白質,將之轉化為硝酸鹽,避免產生甲烷。因此,噴灑在雞舍可分解雞糞,除去雞糞分解產生的氨氣--臭味來源。但別的地方所做的微生物菌則未必有此強大的功能。一物剋一物,不同的菌有不同的功能與限制。運用之妙存乎精益求精的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