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KKF農法在臺教學簡介

泰國米之神基金會(Khao-Kwan Foundation、簡稱 KKF)農法暨在臺教學簡介

圖片
「 泰國米之神基金會 」 (Khao-Kwan Foundation、簡稱 KKF) 成立於一1989年, 設在泰國中部的素攀部里(Suphan Buri)省,致力解決稻農生產困境。 動物學家出身的華裔Daycha  Siripatra(祖姓李Lee) 致力農民容易上手的「適當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 曾獲泰國自然農業榮譽博士、聯合國永續環境農耕貢獻獎 , 也是 FAO國際糧食 組織的農業專家   。 整個KKF農法的精髓 就是 「 簡單有效 」 ,以清晰的邏輯推理、對自然整體性觀察與科學實驗性精神,研究出一套非常簡單的生態農法「Biological techniques」,從源頭解決稻農貧窮問題。

2025年8月20日,葉斯澍教練榮獲「第十屆桃園市環境教育獎」個人組優等

圖片
 

本會陳理事建宏老師在新竹縣「拾餘農場」開設【豐湖社大食農教育基地】

圖片
 

永續農業新典範 南華大學科技學院USR辦理KKF自然農法

圖片
在氣候變遷加劇與農村發展轉型的雙重挑戰下,農業該如何邁向低碳、永續、友善環境的未來?南華大學科技學院陳柏青院長主持之教育部第四期 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SR) 「推動在地社區農業碳中和」,正是希望針對這個關鍵議題提供相關的解方。為深化友善農法與循環經濟的實踐應用,該校於日前辦理 「循環經濟新生活:KKF自然農法實作與億豐昌畜牧場環境教育園區深度體驗」 活動,由具多年實作經驗的億豐昌畜牧場場主蘇翃緯擔任主講與帶領,吸引超過40位校內外師生、在地農友與居民參加,展開一場從自然理解到實地參與的深度學習。          該計畫以「推動在地社區農業碳中和」為核心,強調從社區出發、在地實踐,並以鄰近鄉鎮及社區為場域夥伴,推動跨域合作與教育紮根,目標在於建構一套兼顧地方特色、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循環經濟的永續農業模式。計畫聚焦「減排」、「增匯」兩大主軸,透過技術導入、在地實作與人才培育,將 永續發展目標 (SDGs)融入地方發展脈絡,以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的深化。          當天活動蘇翃緯分享實踐「KKF自然農法」的理念與技術,並提到KKF(Khao Kwan Foundation)源自泰國「米之神基金會」的自然農法理念,強調以自然力量取代外部化學投入,透過自採菌種、製作微生物液肥與天然激素,強化土壤生命力與生態平衡,打造不倚賴農藥與化肥的低碳農業模式。蘇老師以自身耕作經驗為例,說明如何善用在地資材,減少資源消耗,同時提升作物健康與產量。實現真正「永續、自給、低碳」的農業模式。          課程中,參與者親手進行菌液製作與應用操作,實際了解如何透過自然機能強健作物、促進土壤復甦。學員驚訝於「一碗糖水、一把落葉」就能培養出促進作物健康的自然菌群;社區夥伴表示這種方式雖「看起來簡單」,但其背後卻蘊含深刻的生態循環邏輯與生活智慧。當天也至雲林四湖參訪億豐昌畜牧場,場主蘇翃緯親自帶領學員進行導覽,解說畜牧場如何落實資源循環,將豬隻糞尿透過厭氧發酵系統產出沼液與沼渣,並應用於周邊農田灌溉與改良土壤。這項技術不僅解決養殖場廢棄物問題,更節省農民購...

2023-2025年協會各區推廣環境教育、食農教育、產學合作總表

圖片
  陳瑞芳老師2025/8/20表示: 這是熊利晨理事長昨天整理出來,這兩年在全台灣推廣KKF課程及環境教育的成績單。 看到這兩年全台灣所有的學員有這樣子的推廣成績,真的感到非常安慰,同時對這些花時間在推廣的學員感到驕傲及不可思議,在兩年的時間可以有這麼多場次的活動及課程,佩服! KKF自然農法事實上在台灣的推廣成績比泰國更甚 ,這應該歸功於眾多的學員對這個農法的認同,還有確實體會到這個農法的好處,為自己帶來的省錢,省工,有效,能夠確實保護土地以及生態環境,同時也能能夠輕鬆的種植稻米,蔬菜等農作物,這是農民最需要的。

東華大學農業永續 KKF微生物農法 廚餘減碳土壤再生

圖片
在花蓮縣環保局補助支持下,由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洪耀明教授主持之「KKF微生物菌水與廚餘液態處理示範計畫」,於7月完成收割試驗田水稻,並自2025年6月23日至7月23日順利完成 五場實作型教學課程 ,展現社區型廚餘去化與碳減量的具體研究成果。 本計畫導入泰國米之神基金會(Khao Kwan Foundation, KKF)所倡議之自然農耕技術與精神,強調友善土地、減少環境破壞與污染的永續農法。透過天然菌源培養、好氧發酵與液肥回用技術,將日常廚餘轉化為可直接施用於農田的有機液態肥料,結合環境教育與資源循環的雙重效益。 五場課程由東華大學理工學院副院長 張瑞宜 教授、環境暨海洋學院 洪耀明 教授,以及「新良食.淨土文化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 陳瑞芳 老師共同授課與實地操作示範,並與南華大學陳柏青院長合作,學員涵蓋社區居民、環境教育工作者、學校教師與農民代表。課程內容包括菌水製備、廚餘投料、供氧管理與液肥應用等關鍵技術,並深入探討好氧發酵在抑制甲烷(CH₄)排放方面的成效,突顯其在降低溫室氣體與全球暖化潛勢(GWP)方面的重要應用價值。 為驗證實地應用成效, 東華大學 與 「新良食.淨土文化推廣協會」 合作,在花蓮縣吉安鄉設置KKF農法示範試驗田,並於7月完成第一期稻作收割。實地觀察結果顯示,施用菌水液肥能有效降低病蟲害發生率與化學肥料使用量,同時提升農地健康與碳效益。 此外,團隊於2025年5月前往宜蘭縣,執行田區土壤品質分析,比較實施四年KKF農法之有機田區與慣行農法田區的差異。 結果顯示,KKF有機田區的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達4.72%,顯著高於慣行田區的3.81%,證實土壤碳儲存潛力與微生物活性明顯提升,展現高度的再生能力與固碳潛能。 展望未來, 東華大學碳中和研究中心 將以本次KKF試驗成果為基礎,持續推動微生物菌水與廚餘液肥技術導入各級學校、政府機關與社區場域,協助建立菌水自製與液肥轉化流程,並培育基層操作人才,打造具擴散性與永續性的農業轉型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 東華大學永續發展中心 已正式加入全球「 千分之四倡議 (4 per 1000 Initiative)」,響應聯合國提升土壤有機碳0.4%以對抗氣候變遷之全球行動。校方亦規劃於本年度提出該倡議下的國際合作計畫申請,提交KKF實證成果與區域擴散構想,讓世界看見臺灣在土壤碳匯與低碳農業上的實質貢獻...

敬邀參加民國114年9月11日「第十屆新竹縣環境教育獎」團體組入選審查活動

圖片
親愛的夥伴您好: 本會榮幸入選「第十屆新竹縣環境教育獎」–團體組,我們將於114年09月11日(四)進行場域說明及下午茶會,向新竹縣環保局誠摯邀請各輔導委員以及夥伴們蒞臨指導,見證我們的環教成果。 誠摯歡迎各顧問、正副區長、會員及農友夥伴們一同參與。

2025年8月10日,親子割稻體驗&KKF微生物堆肥箱建置

圖片
新竹竹北<親子稻田收割趣> 開始報名囉! 一、活動日期: 8/9(六)上午9:30 (總人數限額60人) 費用:大人、6歲以上小孩每人200元 (5歲以下小孩免費) 因為需要用到鐮刀收割 大人要照顧孩子,要跟小孩一起報名參加 (小孩不得獨自參加)  活動流程: 戴手套拿鐮刀手工割稻 簡易人工打榖 可以帶一小把自己收割的米🌾做紀念 割稻完休息吃碗在地米做的米粉 還有仙草甜湯等 歡迎報名 https://www.beclass.com/rid=30500b46890b4b0afc35

陳瑞芳對「如果植物只求產量,可能會降低抗病能力」提出看法

陳瑞芳老師2025-08-08表示: 在自然界一切都要順應自然。如果植物只求產量,可能會降低抗病能力。 我記得以前Daycha先生跟我說,當我們種水稻單株插秧的時候,它的長成的總量和插秧七八根是一樣的。因為秧苗知道自己是獨生子女,所以必須要奮力生長,但是在自然界一把稻穗的總量不管插幾根秧苗,結出來的總量都是一樣的。 Daycha 先生還說,當土壤裡面的微生物多樣性增加的時候,植物的抗水,抗旱能力就會提高。意思是,土壤裡的微生物種類越多,在土壤裡面保護根系,幫助植株生長的能力也會加強,因為他們彼此都都是互助合作的,要互相達到平衡,這就是自然的力量,也是物種的機制。宇宙的機制是,所有的物種都要存活下去,所以它們也會互相牽制。 用KKF自然農法種植的農作物,它的產量是在自然界生長應有的產量,而不是被肥料所逼出來的,所以基本上它的產量絕對不會高於慣行的產量,這是不自然的現象。 所以我們每年都要去補充土壤裡的微生物,增加它的多樣性和含量,這是自然界在沒有受到化學藥劑破壞的應有狀態。

花蓮吉安鄉第二季水稻實驗田移位

圖片
  陳瑞芳老師2025-08-07表示: 以上是在花蓮的吉安鄉,我們這次第二季水稻實驗田改到慈濟的謝錦貴師兄家前面的水稻田(不到半分)同時與鄰近的慣性田一起做實驗採樣比對。 翻土後先做一次土壤採樣,並且化驗要加進去的微生物菌水和魚肥,插秧前再採樣一次。 林如貞學員表示: 建議 做比較一塊田種兩期 因為一期跟二期的表現數據不同 慣行亦是如此 跟鄰田比對下 兩期的比對會有較穩定的數據 陳瑞芳老師答覆: 是的,花蓮的實驗田,因為是要做科學數據及有害氣體的排放,因此這會連續做一年兩季,一共做兩年,才能能夠得到數據。

陳瑞芳老師就「洪耀明教授的英文期刊論文:Defending Earth’s terrestrial microbiome(捍衛地球的陸域微生物群)」發表看法

捍衛地球的陸域微生物群(Defending Earth’s terrestrial microbiome) 作者:Colin Averill、Mark A. Anthony、Petr Baldrian、Felix Finkbeiner、Johan van den Hoogen、Toby Kiers、Petr Kohout、Eliane Hirt、Gabriel Reuben Smith 與 Tom W. Crowther 中文摘要: 微生物生命代表了地球生物多樣性的主要部分。 來自醫學、林業等不同領域的科學家持續探索微生物群如何驅動植物、動物及整體生態系統中至關重要的宏觀過程。然而,我們正逐漸意識到地球的微生物生物多樣性正面臨威脅。 本文主張應積極保育與恢復土壤微生物生命,並將微生物多樣性納入糧食與森林等管理地景之中,特別著重於土壤真菌的角色。我們分析了80項實驗, 發現恢復原生微生物群落能使植物生物量平均增加64%。 農業與林業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土地使用方式,在這些管理地景中提升微生物多樣性,不僅有助於改善與穩定作物產量,也是建立微生物生命「儲水庫」而非「沙漠」的重要機會。 當市場開始導入微生物工程至生態系統管理中,我們有機會避免地上生態系統過去常見的錯誤,例如過度依賴單一高效微生物菌株,導致生態系統對病原體與極端事件更為脆弱。善用地球微生物多樣性的廣度,有潛力徹底改變生態系統管理的方式,但前提是我們必須學會如何有效監測與保育地球的微生物群落 此期刊為國際頂尖期刊,翻譯摘要如上,其論點中支持 微生物多樣性,認為單ㄧ高效菌種,導致生態系統對病原體與極端事件更爲脆弱。 作者根據80項實驗,提出微生物多樣性,挑戰商業化之單ㄧ高效菌種。 KKF生產的是多樣性微生物。